山西面食100种花样

其实山西面食100种花样的问题并不复杂,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山西的面有多少种做法,因此呢,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山西面食100种花样的一些知识,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,下面我们一块儿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!

本文目录

  1. 山西的面有多少种做法
  2. 山西6大面食
  3. 山西面食到底有多少种,我敢打**没人能说清楚

[One]、山西的面有多少种做法

〖One〗、山西面食品种多、花样多也是人们爱食面的一个原因。即使是一般家庭主妇都能用小麦粉、高梁面、豆面、荞面、莜面做成几十种面食,象刀削面、拉面、揪疙瘩、推窝窝、灌肠等等。如果是到了厨师手里,更是花样翻新,有据可查的面食,在山西就有280种之多。可以这样讲,如果你想品尝一下山西的面食,一天三换样,三个月都不会重样。

〖Two〗、“蒸的方面,除了蒸白面以外,还可以蒸莜面、荞面,特别是莜面靠栳栳,还有拨烂子;煮的方面有拉面、削面、刀拨面、剔尖,当然还有握流流、揪片、切疙瘩等一些煮的东西,煎炸方面有糊汤饼、烙饼、煎饺、生煎包子,这些是人们非常欢迎的,至于烤的东西就更多了,有烧饼、发面饼等等。焖炒类就更丰富了。”

〖Three〗、由于煮制面食品种极为丰富,而且制作起来方便简单,又可以连汤带菜一块吃,方便还实惠,因此流传广泛。山西人如果哪一天没有吃一餐面,似乎这一天就没有吃饱过。

〖Four〗、山西人的日常面食从熟制方法上可以分为蒸、煮、煎、烤、炸、焖等几大类。

〖Five〗、看见山西的面食菜单:削面、剔尖、擦尖、抿尖、河捞、猫耳朵、栲栳……您是否觉得有点发蒙呢。

〖Six〗、咱们就从最著名的削面说起,现在在各地流传比较广的是大同刀削面,因为制作比较容易,而且汤和浇头不错,容易推广并打开市场。其实,最地道的大同刀削面,烧肉、卤蛋和豆腐干是削面的搭档,到了其他地方,西红柿酱、小炒肉或者当地酸菜都是常见的浇头,各种口味的炒刀削面也比较常见。刀削面做得好,长短粗细薄厚都匀称,入口有嚼劲,吃起来非常有满足感。

〖Seven〗、除了削面,山西还有剪刀面,将工具从刀换成了剪刀,剪成两头细形似鱼的样子,所以也叫剪鱼子。做剪刀面,和略硬的面,醒面之后剪入锅中,熟练的剪面师傅,手法令人目不暇接。在太原地区,还有龙须面,做好的龙须面面细如法,龙须面在做寿和聚会时来上一碗,寓意非常吉祥。即使是西北有名的拉面,在山西也能找到同款,山西拉面吃法多样,蒸、煮、烙、炒各有风味,欣赏山西师傅拉面也是享受,面条变魔术一般幻化成型,非常漂亮。

[Two]、山西6大面食

山西面食种类繁多,其中比较著名的有:

1.刀削面:是山西最有代表性的面食之一,以面条的薄厚均匀、口感筋道、汤汁浓郁而著名。

2.剔尖:又称“拨鱼”,制作时将面放在特制的板子上,用筷子或刀将面一根根拨入锅中,煮熟后捞出,配以各种调料食用。

3.拉面:是山西面食中较为常见的一种,制作时将面和好后,拉成细长条状,配以各种调料和配菜食用。

4.猫耳朵:因形似猫耳而得名,制作时将面和好后切成小块,在案板上用拇指按压成猫耳朵形状,煮熟后配以各种调料食用。

5.擦尖:制作时将面放在特制的板子上,用筷子或刀将面一根根擦入锅中,煮熟后捞出,配以各种调料食用。

6.揪片:又称“掐疙瘩”,制作时将面和好后切成小块,用手将小块面揪成薄片,煮熟后配以各种调料食用。

以上是山西比较著名的几种面食,每种面食都有其独特的口感和风味,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和喜好选取适合自己的面食。

[Three]、山西面食到底有多少种,我敢打**没人能说清楚

“我出生的地方是山西省,那是一个除了白面之外什么都没有的贫瘠地方。”

整整二十年前,在风靡一时的日本动画片《中华小当家》里,面点师“钢棍解师傅“如此介绍自己的家乡山西,听呆了坐在电视前的80、90后们。

你瞧,山西面食的美名,连远隔重洋的日本漫画家都有耳闻。

与其他菜式不同,中国人很喜欢在不同种类的面食前冠以地名,彰显特色。

比如重庆小面、岐山臊子面、昆山奥灶面、新疆拉条子、兰州牛肉面、河南烩面、北京炸酱面等等。

这些遍布全国的名面,可能在口味上已经与“原产地”相去甚远,但这丝毫不会阻碍人们继续把它们当作各地的美食代言,更是大家纠结“不知道吃啥”时的多项选取。

游走在各地的火车站、步行街、小吃广场,“山西刀削面”总是少不了的一块招牌。懂行一点老板还会把地域范围缩小,干脆写上“大同刀削面”。

常年被“兰州拉面”压一头,近年来又有重庆小面弯道超车,山西刀削面始终不温不火,在山西省外担当着地域标签的角色。

一团泛着油光的劲道面团,被削面师傅捧在怀里,面前是一口滚开的大锅。人与锅的距离,可依师傅手艺灵活调整。左手托面,右手持刀,手起刀落,雪白的刀削面鱼贯飞出,落入锅中,溅起几滴沸水。

与其他的面食相比,削面的过程更像是一场武术表演。外地人见了,常忍不住多看几眼,土生土长的老西儿则不以为意,径直坐下,安心等着面条上桌。

近年来,出现了所谓的“刀削面机器人”,用来替代人工削面。看似更方便了,但地道的山西老饕吃过机器削出的面条,咂摸咂摸嘴,恐怕心里都想着:还是口感有别。

有个顺口溜这样形容刀削面:“一叶落锅一叶飘,一叶离面又出刀,银鱼落水翻白浪,柳叶乘风下树梢。”沾着一身面粉的削面厨师,简直有了小李飞刀的风采,又如何能被轻易替代?

不过,要是亲身到三晋大地走一遭,你就会发现,山西人会做的远不止刀削面啊!

山西种植、食用小麦的历史已有数千年。作为“贫瘠到只有面粉”的省份,围绕这单一的食材,山西人倒真真琢磨出了数不清的花样来。

来到山西的外省人,通常很快就会发现,山西人讲“吃面”,吃得也许并不是面条。

就算浇头的花样算不上丰富,山西人也不甘被“面条“二字的概念束缚,还执着于在面的形状上下功夫。他们几乎穷尽了面粉与水混合后的一切可塑性。

汪曾祺曾经提到,广东同学对番薯糖水爱得深沉,尽管外人难以理解,他们还是大呼:“好嘢!”而对于山西人在面食形状上孜孜不倦的探索,大多数外省人也会不解:番茄鸡蛋拉面,番茄鸡蛋刀削面,番茄鸡蛋手擀面,番茄鸡蛋扯面,吃起来真有那么大差别吗?

听到这些疑问,山西人多半会意味深长地一笑,笃定地点点头:“差别大着咧!”

这种面食因卷曲形似猫耳而得名。

熟练的山西主妇揪下一小块面团,用拇指轻轻一捻,就卷曲成猫耳朵的形状。因为外型小巧,猫耳朵相比面条更加爽口易食,吃法也更灵活,可煮可炒。

传统的猫耳朵就是这样用拇指指肚一搓而成。但由于制作耗时耗力,现在市面上很多猫耳朵都出自机器之手。一眼望去,满满一碗猫耳朵全部是一样大小、一般形状,也因此失去了一份韵味。

山西是中国面食之冠,晋中则是山西面食之冠。不过,晋中以外的山西人对于面的创造力,同样不容小觑。

沿着汾河北上,到达忻州、大同一带,这里种植着大片的莜麦。用它磨制的莜麦面,是一种比白面口感更粗粝的粗粮。晋北地区的人们耐心地将莜麦面卷着一个又一个圆筒,再仔细地码放在笼屉中蒸熟,发明出了“栲栳栳”这种独特的吃法。

河捞需要专门的制作工具:河捞床。河捞床通常是一个类似活塞的设计,下端均匀分布着大小一致的圆孔,和好的面团从上方塞进去,之后用力挤压,面条就穿过下方的小孔,落入锅中。

相比于其他面食,河捞最大的优势在于标准化,一碗河捞面的粗细长短基本是一样的,保证口感爽滑,这在前工业时代非常难得。

不过,为了标准化付出的代价也是明显的——压河捞是件十足的体力活。猫耳朵、手擀面、栲栳栳可以由主妇、孩子完成,但在一个山西家庭里,守在锅前压河捞,永远是男主人的职责。

抿蝌蚪是站在河捞标准化对立面的另一种面食。

抿蝌蚪短则一两厘米,长也不过四五厘米,这正是其之所以得名的原因。哲学家莱布尼茨说:“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。”山西人也深深懂得“同一口锅里没有两条完全相同的抿蝌蚪”的道理。

抿蝌蚪同样有特殊的制作工具——蝌蚪床,其实就是一块扎满圆孔的铁片。做抿蝌蚪时,把面团放置其上,再向下用力,让面从小孔抿入锅里。如果想吃粗细不同的抿蝌蚪,只需更换不同规格的蝌蚪床即可。

上面这四种不过是山西面食的冰山一角,山西人对于探索面食形状的热情,永远不能被低估。

END,本文到此结束,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,还望关注本站哦!